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
  • 分类:   哲学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396
  • 国内刊号:  11-3042/B
  • 期刊定价:    ¥300
  • 起订时间:   2024年05月
  • 创刊:   1992
  • 周期:   双月刊
  • 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 发行:   北京
  • 语言:   中文
  • 主编:   方立天;李存山
  • 邮发:   2-394
  • 库存:   999
  • 邮编:   100732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
        • 出版地方:北京
        • 快捷分类:政法
        • 国际刊号:1005-0396
        • 国内刊号:11-3042/B
        • 邮发代号:2-394
        • 创刊时间:199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中国哲学史简介

      •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中国哲学史》杂志官方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中国哲学史》(CN:11-3042/B)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本刊在线订阅限时优惠价300元

      杂志文章特色

      • 1.学术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的学术论文本刊尤为欢迎。

        2.文章严格遵循学术标准,严禁抄袭,确保无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

        3.来稿必须提交中、英文之题目、摘要(约300字左右)、关键词(不少于3个),中英文需相互对应。其中摘要部分应先对相关课题的前人成果加以介绍,并概述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4.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对稿件题名或内容作解释性说明的,请在首页以页下注释表示。

        5.请在来稿中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最高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话以及E-mail、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6.来稿若为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基金资助项目,请提供项目名称、项目批准或结项时间、项目编号。

        7.投搞请寄打印稿,并请附寄磁盘。欢迎以电子邮件形式网上投稿,但此种投稿方式须以接到本刊编辑部的收稿回函为准。来稿一律不退。

        8.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此类行为者,10年之内,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稿件。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三审制。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中国哲学史栏目设置

      书讯,宋明理学研究,先秦哲学研究,宋明哲学研究,明清哲学研究,佛学研究,经学研究,近现代哲学研究,先秦两汉哲学,明清哲学,先秦思想研究,道家哲学研究,经史与哲学,儒家哲学研究,近代思想史研究,易学哲学研究,关学研究,先秦儒学研究,先秦两汉哲学研究,老庄哲学研究,经典诠释中的中国哲学发展,佛道教研究,宋代哲学研究,诸子学研究,道家哲学新诠,宋学研究,清代思想研究,朱子学研究,中医哲学研究,易学研究,佛教研究,现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宋代哲学,两汉魏晋哲学研究,宋明儒学研究,思想史研究,传统儒学研究,“两创”专栏,经学思想研究,清代儒学研究,宋元哲学,宋明清哲学研究,宋代哲学与思想,早期儒学研究,道家道教研究,政治哲学研究,专题研究,会议综述,宋代理学研究,佛教哲学研究,儒学地域化研究,儒家经典诠释,经学与思想史,道家研究,宋学与理学,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中国哲学探索与争鸣,哲学与诠释,宋明哲学,东亚儒学研究,方法与视角:中国哲学史新探,先秦与汉代哲学,传统经学研究,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三教关系研究,先秦哲学,宋代学术研究,《恒先》再探讨,近代哲学研究,思想史与学术史,日本朱子学研究,近现代哲学,汉唐哲学,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儒家思想的历史与发展,理学与性理学,早期哲学新论,纪念冯友兰诞辰125周年,理学思想研究,先秦文献与思想研究,中国哲学与“两创”研究,清华简研究,明清思想史研究,儒家道德哲学研究,明代哲学研究,“北学”研究,庄学研究,海外儒学研究,汤用彤与医学哲学史,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中国哲学史》百期纪念,汉晋思想研究,哲学专题研究,现代哲学研究,魏晋玄学研究,道佛哲学研究,仁学·仁体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儒家经典的"复兴”,北大汉简研究,儒道哲学研究,儒家思想研究,佛教与道教思想研究,域外儒学 现代儒学,汉代经学研究,学术问题探讨,现当代哲学,域外儒学研究,中西交涉与中国哲学,先秦礼乐思想研究,佛道研究,孟学荀学研究,简讯,医学哲学研究,蜀学研究——特邀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主持,诸子哲学研究,易学与玄学研究,船山哲学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研究,当代哲学研究,读书札记,蜀学研究,日本中国哲学研究,东亚哲学研究,儒学史研究,道教哲学研究,宋元明清哲学,朱子哲学研究,遗文与学记,道教思想研究,儒学礼学研究,经学诠释,海外汉学研究,汉与魏晋哲学思想研究,道统问题研究,阳明哲学研究,魏晋哲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中国哲学新论,学术动态,天人关系专题,中国哲学学术特色探析,张岱年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学术争鸣,韩国儒学研究,史料考辩,韩国儒学,史料考辨,马克思主义方法与中国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周易哲学研究,域外中国哲学研究,悼念汤一介先生,简帛研究,纪念叶秀山先生,国外中国哲学研究,张岱年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料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明确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构成、性质作用以及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他说:

      作者:张志强

      摘要:《韩非子》蕴含着中国古代典型的治理逻辑,君主以治人而非治事为核心。为了帮助君主去蔽求真、获得关于人的政治真实,韩非设计了操控性从弱到强的知人之术,在以无求真、以有求真、以真求真、以假求真四种方法中,既有值得今日借鉴的无为而治、广开言路,也有至今仍有影响、值得警惕的君主诈伪。君主逐渐加强的政治操控导致臣属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他们由规则依附转向人身依附,不再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以迎合君主为己任,这在今日制度建设中要予以抛弃。韩非的知人之术本欲维护政治秩序,却在强力控制中走向反面。

      作者:戴木茅

      摘要:《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一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一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一得一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作者:燕燕

      摘要:“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观念是超越时空、恒常不变之道,是经过儒者长期的精心筛选、提炼、组合而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先秦孔孟苟对五常都有论述,仁的根本与核心地位逐渐确立。经过汉初贾谊、陆贾、韩婴起步,到董仲舒“五常”提法固定下来,并初步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仁与义、礼、智纵向展开的内在思想结构,后来《白虎通》总结,扬雄、王充等人补充、修正,初步构建起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价值观。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把五常说成是天理,强调其本源性、普适性,增强其权威性,论证了以仁为本、为体,义、礼、智、信为末、为用的五常之道,完成了“五常”价值观的构建。

      作者:韩星

      摘要:从统一了有无、名称、自然以及本末的论证方式来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涉及到了本体论的诸多议题,并非仅仅拘泥于有无之辩。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尽管确立了“无”在逻辑上先于“有”的理论,但是却忽略了“无”为什么可以内在于“有”。因此,过度依赖“无”或整体性存在的结果是,使“道”有可能成为一种与人的认知以及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原理。

      作者:尚建飞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